翻页   夜间
百书楼 > 汉大也 > 41章 宣室问对(终)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百书楼] https://www.baishuxs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

    杨玉停顿片刻,让刘启等人先消化一下,然后才开始说下一人。

    “中尉陈嘉,开国功臣复阳侯陈胥之子。”

    一句话,他是勋贵集团的人,更执掌北军,北军戍守着长安城。

    杨玉暗示掌控长安军队的中尉一职应该尽量握在皇帝手上。

    意思直白无误,三人听明白了,但刘启仍有些不明觉厉,觉得应不至于。

    刘启哪里会想到再过些日子,中尉陈嘉会与一大群人一些上梳逼他杀老师晁错。还是那句话,一旦牵涉到阶级利益,那就是生死仇敌。

    杨玉是在此提前埋下伏笔,等陈嘉上梳要他杀晁错,刘启感受到了他任中尉的威胁,到时将会恍然醒悟。

    就会明白杨玉的先见之明,**远瞩,杨玉在他心中的份量也会再加一分。

    其实若是如此,更应该拿下卫尉,毕竟卫尉直接守卫未央宫与长乐宫,就在皇帝眼皮子底下。

    要论威胁,卫尉更甚于中尉。

    但谁让卫尉没有参与上书杀晁错,中尉参与了呢。

    首发网址

    枪打出头鸟,不针对他针对谁。

    当然杨玉不是非拿掉陈嘉张鸥这两人不可,更与他们没仇,他只是搂草打兔子。

    杨玉的主要目的是别的,一是让卫?张释之有个理由调回长安,多几个制衡刘启的人,二就是跟张鸥老好人性格与身份有关了,这个以后再说。

    刘启思考片刻,最终点头:“可,便依中方先生之意。”

    罢廷尉张鸥,任张释之,罢中尉陈嘉,任卫?。如此算是通过了。

    但刘启随即有些迟疑:“勋贵会同意否?”

    想任命两个人,虽然是九卿,但还要担心勋贵是否同意,刘启这个皇帝眼下当的也当真是憋屈。

    也是其当下窘迫处境的真实写照。

    “陛下可任张苍为御史大夫。”杨玉突然说道。

    此话实在莫名其妙,三人面面相觑,一时摸不着头脑。

    但随即醒悟,张苍是功臣集团的人,任其为御史大夫,就意味着将御史大夫还给功勋集团。

    杨玉的意思是一个御史大夫换两个九卿,与一个内史。

    那么勋贵集团会同意吗?

    会的。

    刘启放弃御史大夫之位,就意味着不再与他们争抢丞相。与之相比,自然是丞相之位更重要些。

    但为何一定是张苍?他可已百岁高龄了,如今全靠人乳活着,连府邸都少出。

    三人不明白杨玉用意,杨玉也没有主动解释。

    短时间内接受了太多信息,尤其一些还是颠覆性的,刘启一时脑中浑沌,连思维都慢了一些。庆幸的是至此心中惶恐总算去了大半。

    如果说在见到杨玉之前刘启面临的是一团乱麻,不知如何下手,那么现在杨玉为他理清了一切,最起码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了,不至于束手无策。

    更关键的是,杨玉将他从锁困的泥淖中拉了出来。

    眼看天色黯淡下来,虽然明天也可以接着问对,但时间紧迫,刘启一刻也不想浪费。

    朝堂大局势是明朗了,但眼下的危机可还没去呢!这才是头悬的利刃。

    刘启犹豫了片刻,才有些难以启齿道:“如今吴王刘濞四处勾连党羽,恐有叛乱之势。奈何诸侯虽欲为变,勋贵却弗为使。”

    就差明说自己是孤家寡人了,虽然还有晁错这个御史大夫帮他维稳朝堂,但眼下最重要的应对之策是动用军队,以备不测。

    奈何勋贵不配合。

    不然历史上晁错也不会提出“让刘启亲自率领军队去抵抗七国联军,他留守长安,效仿萧何当年在后方为刘邦提供粮草支持了”。

    但凡将军们能靠的上,也不至于让皇帝御驾亲征。

    既然说开了,刘启也不在乎脸面了。

    他急问:“先生,朕当下该如何做?”

    杨玉淡淡道:“废削藩令,悬崖勒马。”

    周仁下意识看了晁错一眼,终究还是要废削藩令,此令一出,意味着他主政三年的彻底失败。

    晁错沉默不语。

    景帝忙问:“如此就能止诸侯反叛吗?”

    杨玉摇头:“天下已成鼎沸之势,废削藩令只能扬汤止沸,只如此恐还不能。还需釜底抽薪,抽离祸乱之源。如此,才有可能慢慢止息。”

    “祸乱之源是?”景帝忙问。

    “吴王刘濞”杨玉斩钉截铁道。

    景帝呼吸不禁急促了起来:“该如何做?”

    杨玉面色凝重至极,他扫视周围,宦者宫人皆已屏退,空旷的室内只有他们四人。他目光在晁错与周仁脸上扫过,心中检索着史籍资料中有关两人的记载。

    最终杨玉松口气,此二人历史上没有背叛之举,应没有走漏风声的嫌疑。

    实在是事关重大,由不得杨玉不慎重。可以说哪怕他谋划了一大堆,但只要接下来的事走漏一点风声,一切都将功亏一篑。

    这是杨玉打入历史的一颗楔子,他要靠这个楔子钻出的洞,挤入历史长河,烙下自己的印记。

    可以说,这件事的成败承载着杨玉插手朝堂的契机与可能性。

    此事若不成,杨玉也不用想别的了,趁早走人吧。

    见杨玉如此郑重,刘启一下提起了心神,抑制不住心头狂跳。周仁不安的动了一下身子,微微避开杨玉的锐利目光,唯有晁错直视杨玉,眼睛一眨不眨。

    晁错是何人,论心智坚定,谁人能胜过他这个法家之人。

    此刻,他眼底犹带有一丝审视。

    他由御史大夫退回内史,代表的可不仅是职位的变动,而是分量与地位的倒退。有退必有进,毕竟皇帝身边缺不得重臣与要人。

    他退下了,由谁补上,已经不言自明。

    自己犯了大错,晁错心甘情愿认罚,对退位让贤没有怨言。但此位置事关重大,不是谁都能胜任的。

    毕竟要起到引领天子的重任,其一言一语都可能影响天子,一些举措更是可能获得天子认可,直接变成政令。

    故,杨玉要证明他有能胜任的资格。

    杨玉方才之语固然惊艳,但......还不够。

    关于止诸侯叛乱这个难题,杨玉必须要能解决,如此他才会放心。

    晁错知道自己因行事激进,手腕强硬,引来诸多非议。

    但他自认兢兢业业,时刻以天子以社稷为重,于此任上未曾有负过谁。

    法家之人,严于律己,也严于律人啊。

    此时此刻,三人中也就他还能沉得住气。

    宣室殿一时落针可闻。

    然后杨玉嘴唇微动,说出了一句话。

    待听清楚后,刘启不由瞪大了眼睛,震惊无比。周仁呆滞在原地,晁错满眼不可置信,看杨玉的目光如同非人一般,再不见一丝冷静。

    实在是太匪夷所思了。

    “此事可成乎?”

    不知过了多久,刘启回过神来,激动的浑身发抖。

    杨玉避而不谈,说了一句让人费解的话:“陛下若有文帝之威望,何用行险计,又何人敢反,天下诸侯土崩瓦解,陛下一旨可决也。”

    刘启不解,露出疑惑之色。

    殿下有人报漏刻,杨玉侧耳倾听,天色将黑。

    他起身,躬身道:“宫门将闭,臣告退。”

    刘启急了,扯住杨玉的袖子,追问道:“中方先生,朕接下来该做什么?”

    话说历史上不乏有臣子扯皇帝袖子,但皇帝扯人袖子谁见过?杨玉心中暗道,自己以后也可以吹嘘是被皇帝扯过袖子的人了。

    他深深看了这位年轻天子一眼,饶有深意道:“陛下斋居之时,读书不可废寝忘食,当保重身体。”

    刘启楞在了原地。

    杨玉已下殿,向外走去。

    良久,刘启问道:“中方先生方才之话何意?”

    周仁隐隐明白了,什么也不做,维持现状。

    他躬身道:“陛下接下来当斋居。”

    刘启怔仲片刻,问道:“以何理由?”

    周仁想到杨玉那句“陛下若有文帝之威望,何用行险计,又何人敢反,天下诸侯土崩瓦解,陛下一旨可决也。”

    说道:“思及太宗,不见外臣。”

    刘启想了想,微微颔首:“便依此而行。”

    ......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