翻页   夜间
百书楼 > 我来庙里觅长生 > 第21章 论道

    天才一秒记住本站地址:[百书楼] https://www.baishuxs.cc/最快更新!无广告!

    “此乃百花酿,取山中野花之精髓所酿,许某也是偶然得之,应先生,请!”

    许负举杯对着中年儒士示意,后者微微颔首映衬,酒才入口便越发觉得许负此人高深莫测了。

    方才进门的时候,应鹏出门把手相迎,除了表示欢迎的待客之道之外,其实是为了能够悄然的探查许负。

    此人第一眼给他的感觉,很是奇特,明明就站在那里,却给他一种虚幻的感觉。

    肉眼可见,却无法感知对方的存在,仿佛此人跳出三界外不在五行中。

    然而,当他握住许负的手,却感觉不到许负身上有半点的法力波动,几乎与凡人无异。

    这让应鹏百思不得其解,甚至以为是自己疑神疑鬼认错了人。

    直到入了大堂坐下,许负凭空拿出了一坛酒。

    应鹏方才知晓是自己眼拙了,且法力低微,无法触及到对方的层次罢了。

    将杯中的百花酒,一饮而下,感觉到酒中带着的一丝丝灵气,应鹏叹了口气。

    “应某化凡数甲子,做过奴仆,为人奔前忙后,做过农夫,辛劳半生,做过蝇营狗苟的狱卒,也做过慷慨赴死的士卒,

    读过书,为过官,见惯了尔虞我诈,也曾学医救人,悬壶济世。人间百态,魑魅魍魉,应某也算是身临其境,一一体验了。

    后来,应某走千里,访遍名山福地,求仙问道,仍旧未能如愿。

    故而隐居深山,渺渺数十载光阴而逝,最终无疾而终。

    而今,隐居在此,修身养性,已逾十载,仍未能参悟其道,若先生能为我解惑,但凡吩咐,绝不推辞。”

    许负没想到,这应鹏竟然如此开门见山,请求指点,他看了看,明显心里已经紧张的不得了,却偏偏故作淡定的模样,笑了笑,思量了片刻之后,方才说道。

    “未识道而先居山者,但见其山不见其道。未居山而先识道者,但见其道必忘其山。见道知山者,人间亦寂也。见山忘道者,山中乃喧也。”

    听了许负的这番话,应鹏不禁喃喃低语,反复念着这句话,而陷入了沉思之中。

    “应先生,许先生,你们说的话,怎么像是天书似的,老汉我一句话都没听懂。”

    已然有了几分醉意的陈老汉,挠了挠头,“算了,老汉我一个渔夫没读过书自然是不懂得,许先生,来,喝酒!”

    许负举杯与陈老汉敬了一杯,忽然意识到了什么

    他神色有些古怪的看了看皱眉沉思的应鹏,又看了看兀自斟酒自饮的陈老汉,

    不禁哑然失笑,眼下的场景,陈老汉便如那‘观棋烂柯’典故里的王质一样,遇仙人而不知,却因此得了仙缘。

    现在陈老汉喝了这么多的百花酒,有灵气洗涤其身,必然能使他原本油尽灯枯的身体,转危为安,

    此后,身体健康,长命百岁自然没有问题。

    虽然,没有王质那样,回家时斧柯烂尽,沧海桑田,物是人非,那么的震撼人心。

    可一个百病缠身的老头,一夜之间,变得活蹦乱跳,也足以堪称神仙手段了。

    就在许负思绪有些飘忽之际,

    应鹏终于从沉思中醒了过来,眉头紧锁,似有所悟,

    却总觉得差点意思,他看着许负,说道:“先生的意思,是说我的心境不稳,故而才无法触及大道吗?

    那么请问先生,要该如何做,方能让灵台清澈,心境圆满呢?”

    自从劫数之后,许负对所谓的大道,还是有些感悟的,虽然浅薄,但却对自身的修行,无疑是有着莫大好处的。

    “庄子云中心之地,为混沌,四方之地每天为其开一窍,七天之后开出七窍,而混沌死。

    所以,万物相生相克,互有消长,故而道法自然。

    得道成仙,除了讲究先天禀赋之外,便是仙缘二字,不能太过于执着,一切顺其自然罢了。”

    对于许负的这番解释,应鹏显然不满意,他又问。

    “按先生所言,一切顺其自然,有缘自然得道成仙。那先生又是如何知晓大道,而获得大道成仙的呢?”:???

    许负想了想,然后微微一笑,说道:“其实对于大道的理解,许某也是知其然而不知其所以然。

    或许,庄子.知北游的寓言,能够让应先生豁然开朗。”

    闻言,应鹏眼睛一亮,忙起身作揖道:“多谢先生指点,应某洗耳恭听。”

    “应先生无需客气。”

    许负摆了摆手,当即缓缓说道。

    “这则寓言,是一个叫着‘知’的修行之人,向北方游历,有一天他来到玄水的岸边,登上了一座隐约显露的山丘,遇到了一个叫做‘无为谓’得道高人。

    ‘知’就问‘无为谓’,怎样思考才能知晓大道?怎样去行事,才算是符合大道?用什么方法才能获得大道?

    ‘知’连问了三个问题,可‘无为谓’却都没有回答。因为他根本不知道该如何去回答这三个问题。

    ‘知’没有得道想要的答案,于是便下山到了玄水的南岸,登上一座名为狐阙的山,看见一个叫‘狂屈’的人。

    ‘狂屈’也就是又狂又屈,代表内心狂放,但又屈身世俗的人。

    ‘知’同样问了‘狂屈’那三个问题。

    狂屈说:我本来是知道的,但想告诉你的时候,却又忘记了。

    知仍然没有得道答案,又来到了皇帝的宫殿,同样问皇帝那三个问题。

    皇帝回答说:不要刻意思考,才能知晓大道,不要刻意行事,方能顺应大道,不刻意寻求方法,才能获得大道。

    ‘知’又问,现在我们知道了这三个问题的答案了,而无为谓和狂屈不知道,到底谁对谁错呢?

    皇帝说,无为谓是真正对的,狂屈也差不多,你我则差的远了,所以他们得道了,而我们去没有。

    拥有大道的人不会说出来,能说出来的,不是真正的大道,故而圣人施行不言的教化,道无法通过言语求取。

    德无法通过言语获得,仁是可以人为的,义是可以亏损的,礼是可以作伪的。

    故而,失去大道,也就只好讲究德,失去了德,也就只好讲究仁,失去了仁,也就只好讲究义失去义,也就只好讲究礼。

    礼是大道的伪饰,混乱的开始,所以,修道,也就是把那些不是大道的东西清除,清除再清除,以至于不再刻意而为,不可以而为,也就无所不为了。
章节错误,点此报送(免注册), 报送后维护人员会在两分钟内校正章节内容,请耐心等待。